首页 > 质检 > 质检资讯 > 热点 > 正文 
 
  检测机构如何帮助企业避免流通领域的质量风险
——访中纺联(北京)检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副主任王玲
2017-02-18
0

  产品质量离不开政府监管,当产品进入流通领域后,仍存在质量风险。一些企业由于对国家政策法规缺乏了解,导致某些企业出现了产品送检合格,或质检及工商部门抽查时出现不合格的情况。那么,企业在产品送检或在流通领域质量抽查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怎样能避免这些问题?近日,记者采访了中纺联(北京)检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副主任王玲,她从多个角度做了解答。

  记者:中纺联在每年的纺织服装质量管理论坛上,都会把流通领域的质量风险作为话题讨论,为什么?

  王玲:目前国家监管有两种方式:一是质监机构对生产领域的监管,二是工商部门对流通领域的监管,而且流通领域的监管力度也越来越大。现在,企业在流通领域中出现的问题较多,有产品本身问题,也有对政策和流通领域质量抽查流程不了解的原因。比如论坛上有企业问:“我在北京已经罚过了,到上海为何还要被罚?”其实这是因为企业对国家政策法规不了解。中纺联做检测的同时,也承担了一些政府对流通领域的抽查任务,因此在政策、流程、规范上比较清楚。

  举个例子:我们有个客户,在商场抽检时只做了强制性标准几个基本项目,但在抽检时出现了不合格的问题。他很疑惑,觉得送检都合格了,为什么抽查不合格?我看了他的送检报告,只送检了国家强制性标准要求的几项,而抽查是按民事标准抽查一些项目。如果他没做这些项目,抽查就有可能不合格。而且推荐性标准除GB-18401以外,产品标准比较多,这些标准一旦标到服装吊牌上,就代表一种民事承诺。既然标了,就必须符合标准要求,因此抽查时会选择民事标准对应的检测项目做监控。

  记者:这样的问题是否可以避免?

  王玲:首先,企业要把产品质量把控做在前面,不能等到产品到流通领域才发现问题。当然不排除一些企业存在侥幸心理,但也有企业确实对相关标准不懂的企业。所以我们每年都会有关于标准的培训,一般是流通领域政策法规及注意事项,但各个环节都会涉及到,帮助企业了解其中的内容,因为很多企业甚至连常识性的知识都不清楚。其实企业既然生产产品,各方面知识就都要具备,不能连产品符不符合要求都不知道,就送流通领域销售,这样是不行的。从检测机构来说,还要加大宣传力度,帮企业树立质量意识,防患于未然。

  记者:工商部门在流通领域的抽查和质监局的质量监督有何不同?主要体现在哪几方面?

  王玲:流通领域抽查和质监机构的质量监督不同的地方在于,前者是根据消费者投诉的产品和质量问题比较严重的产品进行抽查,它的抽查更有针对性。比如标准里有20个项目,它不一定20个项目都检测,只抽消费者反应问题较严重的项目检测。有两方面比较重要:一是检测方案的确定,由检测机构和工商部门一起决定;二是检测过程的严谨性,如对待边缘值的处理时,会考虑技术本身带来的影响,比如三级是合格的,但检测结果是偏三级但没到三级,这种情况也会按合格来算,因为技术本身会存在一些问题。再有,流通领域的抽查是买一备一的,备样用做复检。如果企业要求复检,就会启用备样。也经常出现原样不合格,但备样复检合格的情况,我们会实事求是的出具报告。因为有些指标成衣之间有所差异。比如纰裂,如果缝衣时正好缝在比较稀疏的地方,首检就会不合格,但下次正好测在比较密集的地方,可能又合格了,所以会出现原样和备样不一致的情况。这种情况会以复检结果为准,备样是什么结果就是什么结果,这也体现了公平公正原则。

  记者:作为检测机构,对产品在流通领域的把控起到什么作用?产品在流通领域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王玲:做检测主要有三点:一是原材料检测,二是半成品检测,三是成衣检测。原材料检测,包括纱线、坯布,把控一些基本特征,比如强力、成份的把控,这些要在事前把控,否则就达不到成品要求。半成品检测,包括面料检测,面料做成服装前,很多指标是没差异的,比如色牢度、强力、起毛起球,这些都和服装一样,如果先把控好,就能避免做成服装后再出现这些问题。但有些指标必须做成成衣后才能检测,如纰裂、尺寸变化率,面料与成衣是有差异的。如果企业在这些环节都做好把控,产品在流通领域销售基本就没问题了。

  产品到流通领域后基本就已定性,再出现问题就是标识和宣传。可能检测都没问题,但打吊牌时会出现一些错误,比如标准号写错、水洗符号写错;宣传的问题,如产品不具备功能性,但经营单位额外加一些功能性宣传。所以产品进入流通领域后,我们也会帮企业到店面巡视,检测吊牌有没有写错,宣传有没有不妥的地方。

  记者:在您看来,监管与被监管方怎样才能形成良好互动?

  王玲:企业首先要主动了解相关政策法规,这是必要的。工商部门在处理投诉时,如果企业证明事先已检测过产品质量没问题,只是吊牌标错,不存在欺诈、欺骗问题,工商部门也会酌情处理。我认为需要双方共同去分析原因,做好沟通。比如我有个客户,在产品页面上标注了功能性,但文字用字不太准确,抽查出不合格,面临很大处罚。这个企业平时从上到下都很重视质量,也没出现过任何问题。这次因为网页制作人员不小心打错字,就监管到了,如果曝光对企业影响很大。企业后来和工商部门沟通解释了原因,工商部门也做了酌情处理,让企业整改,没有曝光。如果消费者有投诉,就帮消费者把问题解决掉。所以企业和工商部门之间良好的沟通非常重要。

  工商抽查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产品质量升级,不是为了处罚和曝光。此外,工商部门现在有个制度,大家可能还不太清楚,就是跟踪检查。比如这次抽查的产品不合格,为了观察企业整改情况,过段时间会再跟踪问题产品,如果两次都不合格就是企业的问题了。

  记者:如今检测机构在对企业产品质量把控上,发挥了越来越多的作用,市场上检测机构众多,该如何选择?应该从哪几方面看?

  王玲:做检测时,由于实验室技术的差异,也会导致送检合格、抽查后不合格的情况,这是技术限制所导致,因此,选择检测机构也非常重要。

  选择检测机构主要看几方面:一是技术能力,尽量选择实力雄厚的检测机构;二是公平公正,有些机构会顺从企业,以客户价值为导向,其实选择严格的机构更好,能避免后面的风险。三是后续服务能力。为何要强调这点,因为企业除了面临流通领域的抽查,还会面临职业打假,一旦发生问题,会面临高额索赔。举个例子:有个企业被职业打假人买到了他的产品,产品标的是“耗子毛皮”,实际用的是“狐狸毛皮” 。职业打假人就要求企业按价格三倍的欺诈来赔偿,但其实“狐狸毛皮”比“耗子毛皮”更贵,也就是说,他不是以次充好,而是“以好充次”了。这种情况,如果按新出台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不应是三倍赔偿,因为确实标错了,只需退货,再给些车马费就可以,因为它不属于欺诈。如果企业不了解政策法规,有可能就赔偿了,对企业损失很大。所以检测机构后续服务也很重要,能帮企业从专业角度解决一些问题。另外,商场往往处于强势地位,如果企业对政策不了解,就容易面临产品下架的风险,影响产品销售。这种情况,检测机构也可以出面帮企业和商场沟通,提供技术支持,证时产品没有问题。

  记者:中纺联近年来在服务上主要有哪些方面的延伸?

  王玲:中纺联这两年在信息化方面做得比较超前。我们建立了ERP系统客户端,所有客户都可以在系统上随时观察检测进度。如果直接和企业对接,报告还可以直接转到对方系统里,满足企业对效率的需求。此外,这个系统还具备统计功能,如果系统里有1000个供应商,就能查到每个供应商可能存在的问题,帮企业做质量分析模块,也比较受企业欢迎。

  我们今年做的品质溯源系统有大数据分析,可以知晓什么样的面料或染料能导致某个项目不合格。中纺联的7个实验室都在用这个系统的数据,因为这里有几千家客户数据,有一定分析价值。当然做品质溯源系统,不只包括中纺联的数据,还要有其他企业在别的检测机构做检测的数据,如果都能收集到,数据分析的价值会更高。

  检测机构是为企业提供服务的,不是纯粹委托和被委托关系,双方合作好了,产品质量才更有保障。这几天我也在思考核心竞争力问题,其实我们不仅是做检测,要做好延伸服务,为企业提供更多附加值,两者间相互依存。

  记者:现在一些企业在产品质量检测上已由被动变为主动,您认为原因是什么?检测业未来发展趋势会怎样?

  王玲:我认为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企业对品牌价值体现的一种需求,企业要发展,要树立品牌,质量是最基础的保障,。在服装企业对产品质量要求很高,很多企业还会制定产品的企业标准,而这些企业标准要远远高于国家标准。另外,也有流通领域事后监管倒逼的作用,这两方面作用都很明显,

  检测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我觉得未来还是要向信息化和智能化发展,能用机器操作就不用人操作,这样能提高准确率和效率。现在检测机构的规模普遍比较小,如果一些做强做大的机构,能像工厂的流水线那样,效率会更高,我们也能节省精力去做研发,同时节省很多成本,现在我们最大的成本就是在人力。

 

  (中国纤检杂志)

 

声明:凡于本网文章前标有“CTEI网讯”之文章即表示为本网原创、编译、第一信息源、第一媒体合作方等,如需转载请务必标注文章来源自“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www.ctei.cn”,本网保留法律权利。


相关文章
 
  更多>
  更多>
0412.jpg
中央社会工作部召开全
sy.jpg
趣看文物|“纹”见少
sy.jpg
华夏衣冠,跨越千年!
sy1.jpg
2024中国纺联春季联展
sy.jpg
“数”说纺织:2023年
图区.jpg
CTEI祝纺织同仁新春快

合作媒体:《纺织服装周刊》 《家纺时代》 《中国纺织》 《中国经济网》

©中纺网络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16217号-29

业务咨询: ctei@cntac.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