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质检 > 质检资讯 > 热点 > 正文 
 
  浅谈机采棉收储与加工
2014-06-29
分享至:

  机采棉技术上规模以后,机采棉的贮运和加工之间的矛盾就凸显出来。目前,兵团采用的采收籽棉散装运输方式,耗费辅助劳力多、运输效率低下,籽棉集中堆放,占用场地大,贮存期过长,机采棉长期储存比较困难,这是由其采收和自身特性决定的。

  机采棉采收比较集中,到了采收季节一般都是多台采棉机集中作业,每天近千吨籽棉集中进厂,远大于轧花机的日处理量,存储是必然的。而机采棉含杂高、回潮率高且不均匀,这就使得机采棉的堆放不能像优质手摘棉那样大垛堆放,否则很容易引起变色、霉变,如何保证籽棉在贮存期不霉烂变质极为重要。

  首先要严格控制采摘籽棉的回潮率

  目前机采棉的采收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所使用的采收机械多为美国凯斯公司和迪尔公司的自走式水平摘锭采棉机,国内生产的采棉机械其采收性能也基本达到了国外引进产品的水平。这些设备完全能够把籽棉回潮率控制在9%~16%。机采棉在采收环节上一定要严把质量关,做到适时采收,控制好籽棉回潮率,尽量减少人为因素造成的籽棉回潮率上升,南疆地区降雨极少,昼夜温差大,无霜期长,机采的环境比较宽松,只要避开早晚籽棉上有露水或霜水即可采摘,一般在中午12:00以后,夜间1:00以前,这时采摘的籽棉回潮率一般不高,便于籽棉的堆放和加工。

  籽棉进厂后,存储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此环节出现问题将会使籽棉降级或霉变,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所以在机采棉的存储中要对回潮率做到以下几点:1.对收购的籽棉回潮率做到心中有数,根据回潮率的高低来确定堆放场地。回潮率低于11%的籽棉放置在离地坑较远的垛位上,一般存放50天左右,不会发生颜色变异;回潮率在12%~14%的籽棉放置在地坑最近的垛位,一般起垛后5~7天即可加工;回潮率超过14%~16%可进行晾晒,晾晒场地一般在地坑附近,通过1~2天的摊晒,回潮率可降到13%以下,即可上垛。2.对回潮率在11%以下的籽棉可起垛堆放,但垛高应低于4米,中部高四周低,因为机采棉干湿不均匀有时会有较湿的棉叶、杂草等,长期大垛堆放会出现色变问题。3.成垛后一定要盖严压好,以防雨水进入出现霉变。4.机采棉在存储中尽量做到早收的早轧,以防变色,但也不可即卸即轧,因为机采棉干湿不均,一般起垛后5~7天再轧,可使垛内籽棉干湿趋于一致,保证加工皮棉质量的一致性。

  残膜石块混入严重影响机采棉的质量

  采棉机在进行采收、装卸以及机采籽棉贮运过程中,很容易混入残膜,由于残膜质地轻盈、透明,发生摩擦时可产生静电等原因,在清理加工时很难将其清理出去,造成机采棉皮棉中含有残膜特杂,严重影响皮棉品质,已成为影响机采棉质量最重要的因素。主要采取措施:一是搞好舆论宣传工作,认识白色污染的严重性,调动全民参与治理白色污染的积极性。二是预防和清理措施,做好预防机采、贮运、堆放过程中地膜混入,机采前要将地里和地头的地膜和滴灌带清理干净或压实,卸棉时运棉车要停在大帆布上,避免将碎膜带入,堆放时要将场地清理干净;其次采取清理措施,加工前组织人工或用预处理设备进行清理,在加工线上增加清除残膜的设备,同时要及时处理好清理出的废膜,避免二次混入。三是制定奖罚措施,对籽棉中残膜混入严重的,可降级、扣杂处理,使其经济上受损。四是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为的石头、砖块等危害性杂物和异性纤维混入籽棉,由于石头对机械破坏程度较大,易引发火灾,对发现有较大石块的,要作为事故处理,加大处罚力度。

  机采棉烘干、清理、加工质量要不断提高

  脱叶催熟技术是推广机采棉技术的关键措施,一般在采摘前20天左右喷药,脱叶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棉花的加工质量,集中表现为纤维断裂比强度、长度、长度整齐度、反射率、黄色深度、成熟性等指标相对手摘棉欠佳,1~2级率偏低。因此进入轧花环节,要精心调整和保养轧花机,一是加工工艺参数的设置要根据具体的籽棉状况而定,并且适时调整,不能一个工艺从头开到尾。二是设备状况及部件性能也至关重要,要对加工设备及时检修,发现损坏或磨损严重的部件及时更换,保证设备运行状态良好。三是机采棉的烘干、清杂处理,回潮率是影响棉花加工工艺系统稳定性和加工质量的最主要因素。籽棉回潮率过高,易呈团状,不但影响风力输送,而且影响清杂和棉卷转动,使整个轧花工艺过程不能顺利进行。回潮率偏低,加工时容易损伤纤维,皮棉中短纤维量增加,使棉纤维易积累静电导致轧花不能正常进行,根据籽棉不同的含杂灵活地选择清理方式,最大限度地减少机械对棉纤维的损伤,以确保皮棉的内在质量。

  总之,要想做好机采棉的收储,提高加工质量,就必须从种植、田间管理、脱叶催熟、残膜回收、机械采摘、中转储运清理、加工各个环节严格把关才能摒弃机采棉的不足和弊端,扬长避短,使团场职工利益最大化。

  (《中国纤检》杂志)

 

声明:凡于本网文章前标有“CTEI网讯”之文章即表示为本网原创、编译、第一信息源、第一媒体合作方等,如需转载请务必标注文章来源自“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www.ctei.cn”,本网保留法律权利。
相关文章
 
  更多>
  更多>
0412.jpg
中央社会工作部召开全
sy.jpg
趣看文物|“纹”见少
sy.jpg
华夏衣冠,跨越千年!
sy1.jpg
2024中国纺联春季联展
sy.jpg
“数”说纺织:2023年
图区.jpg
CTEI祝纺织同仁新春快

合作媒体:《纺织服装周刊》 《家纺时代》 《中国纺织》 《中国经济网》

©中纺网络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16217号-29

业务咨询: ctei@cntac.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