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国内 > 最新 > 正文 
 
  陕西蚕桑产业光耀古丝路
2018-05-29
分享至:

  近年来,陕西省以打造“优质茧生产基地”为战略目标,大力推进蚕桑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据陕西省农业厅统计,2017年陕西全省桑园面积达到120万亩,全年养蚕发种30.03万张,全行业产值超过50亿元,蚕农实现收入20亿元。

  生产推广技术轻简致富

  “密植桑、简养蚕,十五六天见现钱。”如今在陕西省商洛市镇安县,蚕桑产业已经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产业。“通过推广省力化养蚕技术,可以实现当年栽桑、当年养蚕、当年增收。”镇安县农业局局长朱炜说。

  杨峰是镇安县永乐镇中合村贫困户,从去年开始在镇帮扶干部彭涛的指导下栽种桑树,并加入村里的合作社尝试养蚕。“第一次从合作社认领了6张蚕床,仅仅养了14天就收入了1.2万元。”杨峰一边拿出一张蚕茧销售票据一边向笔者讲述自己的致富打算:“今年已栽植近20亩桑树,争取明年彻底脱贫。”

  “目前,陕西省集成总结出轻简高效蚕桑生产配套技术,包括桑园轻简省力化管理技术、小蚕标准省力化共育技术、大蚕省力化饲养技术、桑园冬闲季套种套养技术以及配套的设施设备等,使劳动工效提高50%以上,促进了强村大户工程的实施。”陕西省园艺蚕桑技术工作站高级农艺师郭昶说。

  经营产业体系密织经纬

  传统产业要想给当地群众带来良好收益,离不开经营模式创新。目前,陕西省按照布局区域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产业化的发展思路,持续推进“强村大户”建设,逐步朝着“一村一品”、“一县一业”模式发展。截至目前,陕西省已发展蚕桑基地县18个,蚕农26万余户,缫丝企业13家,蚕茧收烘单位567家。

  镇安县以百盛茧丝绸有限公司为龙头带动,采取丝厂+蚕桑合作社+基地的发展模式,走强村大户、规模化养殖模式,推广小蚕共育、大蚕蚕台省力化饲养之路,仅2017年,带动镇安桑园面积在原有2万亩的基础上新建3万亩,使镇安桑园面积突破5万亩。

  在安康市石泉县,经过多年的发展,古老的蚕桑产业已经形成了现代化的产业体系。据石泉县蚕桑发展服务中心主任韩燕明介绍,石泉县共有农业人口15万人,从事蚕桑产业的人员就达到了4万人。“目前,石泉县已经培育了4个龙头企业,形成‘天虹牌’蚕种、‘雨花牌’蚕茧、‘鎏金蚕牌’真丝绸、‘富硒牌’桑枝食用菌、‘博硒牌’桑葚酒和桑园土鸡(蛋)六大主导产品体系。行业主导产品的国内市场营销网络初步建立,丝绸企业相继搭建了电子商务平台,形成线下、线上并进的营销体系。”韩燕明说。

  融合多元经济养大“金蚕”

  随着近年来陕西蚕桑产业不断发展,民间资本投入也在快速增长,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全省外出务工返乡人员选择发展蚕桑产业共投入3000余万元,为蚕桑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丝绵被、桑枝木耳、香菇、蚕蛾酒、桑叶茶等综合利用项目发展迅速。

  “大家看,这就是鎏金铜蚕模型……”在石泉县蚕桑博物馆内,来自外地的游客们正在听取蚕桑历史文化的讲解。以养蚕坊、蚕桑文化室、缫丝织造坊、鎏金蚕丝绸馆、蚕桑博物馆五大部分为主体的石泉蚕桑文化园,通过展板、实物、浮雕等手法,追溯石泉蚕桑丝绸历史脉络,展示石泉蚕桑产业的发展成就,普及蚕桑文化与科学知识,目前已经成为蚕桑产业的标志性人文景观、县域旅游的特色亮点。

  鎏金铜蚕作为丝绸之路历史的见证者,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为世人所广知。石泉县借助这一发展契机,按照“文化引领、融合发展”的思路,大力弘扬鎏金铜蚕的历史文化资源,着力打造“金蚕之乡”文化品牌,充分利用地域富硒资源,着力打造系列蚕桑富硒特色产品,积极打造“蚕业+文化”、“蚕业+旅游”、“蚕业+小镇”、“蚕业+美丽乡村”的生产、生态、生活融合的产业人文新业态,加快推进蚕桑、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步伐。据统计,2017年石泉县接待游客超过4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25亿元以上。

 

  (来源:农业科技报)

 

声明:凡于本网文章前标有“CTEI网讯”之文章即表示为本网原创、编译、第一信息源、第一媒体合作方等,如需转载请务必标注文章来源自“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www.ctei.cn”,本网保留法律权利。
相关文章
 
  更多>
  更多>
0412.jpg
中央社会工作部召开全
sy.jpg
趣看文物|“纹”见少
sy.jpg
华夏衣冠,跨越千年!
sy1.jpg
2024中国纺联春季联展
sy.jpg
“数”说纺织:2023年
图区.jpg
CTEI祝纺织同仁新春快

合作媒体:《纺织服装周刊》 《家纺时代》 《中国纺织》 《中国经济网》

©中纺网络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16217号-29

业务咨询: ctei@cntac.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