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国内 > 最新 > 正文 
 
  博州纺织服装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政策给力 措施得力 落实有力
2017-07-24
分享至:

  2014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发展服装产业带动就业的意见》以及发展纺织服装产业带动就业规划纲要(2014-2023年),根据纲要我州精河县被列入自治区三城七园一中心规划范畴。自治州党委、人民政府根据《意见》,在积极落实自治区已出台的各项产业扶持政策的同时,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进一步优化产业发展环境,为来博企业发展创造条件,出台了《博州发展纺织服装带动就业优惠政策》,在自治区惠企政策的基础上,州本级财政出资再给予纺织企业更加优惠的补贴政策,实现了我州纺织服装企业跨越式发展。

  一、博州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现状

  截止2017年6月,全州备案纺织服装企业71家,已投产企业22家,已形成规模纺纱55万锭、捻线7500吨、服装50万件、机织地毯100万平米、医用纱布8000万米;纺织服装产业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4亿元,占全州同期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的34%,解决就业9800人。

  2017年全州计划实施纺织服装产业重点项目40个,计划完成投资70亿元,新增就业6000人。在建规模纺纱规模150万锭,服装针织家纺规模1600万件(套),地毯规模650万平方米,医用纱布规模1亿米,织布规模6600万米,土工材料规模8500万平米,球类内胆规模7500万个。

  与2013年相比,2017年已投产纺织服装企业个数是2013年的3.7倍,纺纱规模是2013年的近10倍,实现就业是2013年的6.5倍,实现工业增加值是2013年的3.4倍,纺织产业实现增加值占全部增加值的的比重由2013年的6%提升至目前的占比21%,拉动工业增长由2013年的2.4个百分点提升至目前的拉动工业增长15个百分点。通过近三年的快速发展,我州纺织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结构不断优化,产业链不断延伸,成为我州三大支出产业之一。服装、地毯、产业用纺织品实现了零突破,一批大企业如浙江振德医药、安徽华茂、湖北楚新农业、孝棉等入驻我州工业园区,成为引领我州工业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支撑企业。

  二、主要做法

  ㈠高位推动,压实责任。一是实行州领导担任园区指挥长制度,成立项目专班,理顺园区管理架构,强化责任担当、全力以赴统筹推进纺织服装产业重大项目、重点工作的实施。二是针对企业资金紧缺、融资难问题,在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纺织服装产业惠企政策的基础上,州人民政府研究出台了《博州发展纺织服装产业带动就业优惠政策》(博州政发〔2015〕7号),主要从厂房和设备上给予补贴,与自治区形成政策叠加,进一步扶持壮大我州纺织服装企业发展。2016年,州本级财政在资金困难情况下安排1.6亿元专项资金扶持纺织服装企业发展,同时协调多家金融部门赴园区解决融资问题,搭建政银企沟通平台,为企业健康发展增添了动力。

  ㈡加大产业链招商力度,做大做强专业板块。我州积极应对经济新常态,围绕“一区三园”资源和区位优势,加大产业链招商,着力引进一批投资强度高、市场效益好、带动就业强的好项目、大项目,培育我州经济发展新动力。精河县借力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产业用纺织品协会等通过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等方式,先后8次赴中东部10余个产业转移省份和对口援疆省份的近50家纺织服装企业开展招商工作,引入楚新纺织、海鹰地毯、维郎服装等企业入驻园区。阿拉山口市综保区利用口岸交通优势着力招商引进出口型纺织服装和纺织品贸易企业,利用西行班列做大纺织服装贸易产业,使国内有影响力的华茂纺织和国内医用敷料龙头企业振德医用入驻综保区。博乐市南城区利用产城融合优势,吸引斯立达、金得尔40万锭纺织企业入驻。金三角工业园区利用区位优势,代建高标准化厂房吸引湖北孝棉40万锭高档纺纱项目和金三和集团公司落户园区。

  ㈢加大园区投资,促进产业集聚发展。2015年、2016年,我州在财政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共投入资金31亿元用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2017年我州计划用于园区基础设施投资达到51.5亿元。通过连续多年的持续高强度的基础设施投资,园区道路、供排水、供电、供热以及部分代建厂房工程日益完善,投资环境不断提升,“筑巢引凤”引导产业聚集发展作用日益突显。

  ㈣以培训为抓手,切实保障企业用工需求。一是党政主要领导亲自主持召开纺织服装企业用工紧缺协调会,“访惠聚”工作组和基层劳动保障工作站(所)逐户进行调查摸底富余劳动力情况,为建立劳务供需渠道打好基础。二是与院校合作,建立定向培训、订单培训、委托培训体系。投入1800万元在精河园区建立人力资源培训中心。抓住自治区“送出去、引进来”培养纺织服装产业人才的机遇,组织全州11家企业共60人赴内地知名企业进行3个月跟班学习,不断提高企业自我发展能力。邀请中国产业用纺织品协会会长来我州举办产业用纺织品专题培训班,对推动纺织产业在我州的快速发展提出了指导意见。三是选择6个村队(社区),全力打造地毯加工销售专业村专业户,组织人员开展地毯手绕边、地毯手穿修等劳务创收,通过“地毯村”模式解决了驼露机织地毯手工修补的用工问题。

  三、纺织服装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㈠技能型产业工人缺乏,员工培训期相对较长。由于疆内劳动力文化水平低,疆内劳动力就业技能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企业的发展,亟须进行大规模的职业技能培训,且由于语言的问题,员工培训期将远远长于中东部地区。

  ㈡员工流失率偏高。由于人均耕地面积大,农民从事季节性工作如种棉花和摘棉花的收入比进工厂高,许多农民只是在农闲期才去工厂上班;部分职工经常会跨领域不断转换工作。随着新疆基础建设的发展,大批适龄从业人员均选择交通等产业工作,纺织企业招工非常困难,纺企员工流动率普遍偏高。

  ㈢劳动力成本偏高。在疆纺织企业员工拿到手的平均工资水平大约在3000元左右,从人均工资上看,新疆纺织企业略低于东部沿海地区,但从综合角度上看,内地企业要从集团总部派出部分骨干,赴疆协助企业发展,无形中也增加了企业的用工成本。

  ㈣运输成本较高。尽管国家对出疆纺织品有运费补贴,但由于地域辽阔,且远离下游市场,使得疆内纺织企业的物流成本要高于内地。

  四、建议和意见

  ㈠建议在阿拉山口建设纺织服装产品出口物流基地。

  1、区位优势。阿拉山口市是丝绸之路北、中两条通道全部穿越境内汇集的关键枢纽区域,新亚欧大陆桥横贯东西,是东联内地、西通亚欧最便捷的区域。从阿拉山口口岸出境与哈萨克斯坦多斯特克站接入宽轨铁路网,可经3条线路抵达荷兰的鹿特丹港,全长10900公里,辐射沿线30多个国家地区的3970万平方公里的陆域面积面临境内外26亿人口的巨大市场,是渝新欧、汉新欧、郑新欧等33条国际铁路货运班列的换装和必经之地。

  2、交通运输网络及配套设施优势。交通运输网络的建设是发展区域物流体系的基础条件。自1990年国务院批准设立阿拉山口口岸以来,阿拉山口不断完善铁路、公路、管道、机场等交通运输网络及配套设施,陆续开放铁路和公路口岸,2003年被国家列为重点建设和优先发展口岸,连续10年位居全国陆路口岸第一位,为国家能源资源进口提供了安全的物流通道保障。阿拉山口口岸铁路站场共有站线66条(准轨41条、宽轨25条),换装线20组,站场年过货能力2000万吨。建成了亚洲最大的“全天候”室内集装箱换装场,年换装能力达20万标箱。阿拉山口综合保税区现有20条铁路专用线(年吞吐能力600万吨以上),具有开展集装箱换装业务的资质,目前正规划建设交通部多式联运、铁总二级铁路物流基地项目。已建成17万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和仓库、25万平方米的集装箱堆场,已建成企业服务中心2万平方米、商品展示交易中心3万平方米及餐厅、公寓、体育馆等基础设施。阿拉山口综合保税区首次开行了至乌斯别克斯坦塔什干“丝绸之路”号国际铁路货运班列,已与渝新欧、汉新欧等中欧班列签订合作协议,在综保区开展货物集拼、运输业务,向西出口享受优惠运输价格。

  3、政策及口岸功能优势。按照发展边境口岸特色的综合保税区创新思路,阿拉山口综合保税区作为保税区、保税物流园区、出口加工区优惠政策的汇集区,有保税仓储物流、国际贸易、国际采购、国际分销与配送、研发加工制造、检测和售后服务维修、国际中转商品展示、口岸作业九大功能,具有发展区域国际物流枢纽中心、保税加工制造业基地和高端国际商贸物流先导区的先天优势,具有全疆先行先用的优势。阿拉山口综保区在全疆率先推广复制自贸区14项海关监管、检验检疫8项创新制度、承接海关总署支持新疆开放型经济发展的25条意见,通关便利化水平高,进出口手续办理方便快捷,可根据纺织服装产品商贸物流企业需要量身定制解决方案。辐射沿线30多个国家地区的3970万平方公里的陆域面积面临境内外26亿人口的巨大市场,是渝新欧、汉新欧、郑新欧等33条国际铁路货运班列的换装和必经之地。

  ㈡建议比照纺纱企业使用新疆地产棉的补贴标准,给予新疆本地织布企业使用新疆棉纱纺纱补贴政策。由于新疆对纺纱企业的优惠政策(比如用棉补贴、土地补贴、税收补贴、物流补贴等),大量纺纱厂在新疆生产纱线,为了政策补贴,把产品销往内地或出口,影响到本地织布企业的发展壮大。所谓“千人纱、万人布”,织造是延伸完善纺织产业链、扩大就业、实现纺织服装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为促进地产纱就地转化加工,完善延伸新疆本地纺织产业链,应给予织造环节更大的政策支持力度,促进织造业的发展壮大。

  ㈢建议提高新疆籍纺织服装产业用工岗前培训补贴。一是新疆籍员工文化水平普遍低于内地,加之语言原因,培训周期较长。二是与纺纱相比,织布环节工艺更复杂,操作难度更大,培训时间更长,培训成本更高。并且,为稳定产品质量、保持较高的生产效率,织布企业通常需要对员工进行持续性培训,以不断提升操作技能水平,故建议提高对新疆籍员工的岗前培训补贴。

  ㈣建议提高出疆棉纱、棉布及内地进疆辅料运费补贴。棉布类产品对运输时效性的要求很高,织布企业往往是按订单组织生产,客户对交货期的要求非常严格。为确保按时交货,织布企业通常采用汽车运输方式。汽车运输费用明显高于铁路运输,为此建议根据运距相应提高运费补贴;同时对疆内企业所需的疆外辅料补贴由目前的3%提高至8-10%,以降低援疆企业的成本。

  ㈤建议建立银纺贷基金,将纺织服装产业“三城七园一中心”纳入首批试点范围。以精河县园区为例,纺织服装产业流动资金贷款需求缺口5亿元,固定资产投资贷款缺口30亿元,以目前博州金融机构的融资要求,无法满足产业的更好更快发展,建议设立纺织服装信贷风险补偿基金,与银行等合作,引入供应链金融服务,推出“银纺贷”试点工作,降低上下游企业的融资成本。

  ㈥建议保持纺织服装产业惠企政策一定时期内的延续性。根据自治区《关于发展服装产业带动就业的意见》以及发展纺织服装产业带动就业规划纲要(2014-2023年),到2023年,纺织服装优惠政策以及某些生产元素的低成本,虽然不是企业可以赖以长期发展的基础,但一定时期内,惠企政策的延续与否,使得纺、织、服装各个环节的企业在疆内建立市场关系,共同维护一个良性循环的新疆自身的市场生态环境,带动新疆纺织行业的平衡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来源:博州经信委)

 

声明:凡于本网文章前标有“CTEI网讯”之文章即表示为本网原创、编译、第一信息源、第一媒体合作方等,如需转载请务必标注文章来源自“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www.ctei.cn”,本网保留法律权利。
相关文章
 
  更多>
  更多>
sy.jpg
趣看文物|“纹”见少
sy.jpg
华夏衣冠,跨越千年!
sy1.jpg
2024中国纺联春季联展
sy.jpg
“数”说纺织:2023年
图区.jpg
CTEI祝纺织同仁新春快
sy.jpg
2024中国纺织品服装贸

合作媒体:《纺织服装周刊》 《家纺时代》 《中国纺织》 《中国经济网》

©中纺网络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16217号-29

业务咨询: ctei@cntac.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