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科技 > 国内动态 > 正文 
 
  艺工融合建设世界一流服装学科
2018-08-25
分享至:

  什么是一流学科?

  《现代汉语词典》上关于“学科”的第一种解释是:按照学问的性质而划分的门类,是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因此,学科的形成和发展必须要遵循其科学体系的内在规律,其学科建设的目标就是知识的不断发展与创新。由此,学科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培育学术队伍、搭建学术平台、开展科学研究、促进学科知识的发展与创新。众所周知,学科是大学的细胞, 在大学里学科是具体的,它既是以知识系统为基础的知识体系,又是以具体院系机构建制为依托的学科门类。因此,学科既具有学术性,又具有组织性。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正是以世界一流学科的建设为基础,既要建设一套系统有序的知识体系,也要建设一套体现社会建构的学术制度。

  《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提出了“双一流”建设的目标是:“推动一批高水平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加快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高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水平,使之成为知识发现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先进思想和优秀文化的重要源泉、培养各类高素质优秀人才的重要基地,在支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等方面发挥重大作用。”如何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早在半个多世纪以前,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先生就给出了明确的答案:“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因此一流学科的建设首先是要建设一支一流的学术队伍,由他们创造一流的科研成果,培养出一流的学生,获得一流的学术声誉,由此建设世界一流的大学。这同时也给出了世界一流学科的评价标准,即是否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科学研究成果、世界一流的师资队伍和人才培养体系以及世界一流的国际影响力。

  北京服装学院学科基础与特色

  北京服装学院(以下简称学校)从1959年建校时的“北京纺织工学院”,1961年更名后的“北京化纤工学院”,到1987年再次更名后的“北京服装学院”,历经三次更名成为我国第一所服装高校,到今天又是整整三十多年过去了。在几代人的努力下,学校终于发展成为以“服装引领、艺工融合”为办学特色的时尚高等学府,构建了以艺术学为主,艺、工、经、管、文等学科交叉融合、协调发展的学科布局,建立了艺术教育与工程教育、管理教育相结合,传统服饰文化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现代服装教育体系,明确了建设世界一流服装高校的办学目标。

  “服装”既非纯粹的艺术品,也非工业中间体产品,它是直接作用于“人”本身的产品。因此,其生产、加工、销售等与一般产品会有较大的不同。服装作为一个设计产品,不仅仅是设计者的自我表达,更是一个具有严谨科学精神、合理统筹规划的有目的活动,它需要设计师把自己的灵感和理念,通过与科学技术的完美结合才能表达出来,有时甚至需要像实验科学一样进行各种科学的实验探索,需要设计师的艺术追求与实际生活需求的各种妥协才能够实现。因此,艺术设计产品没有绝对的艺术理想的纯粹性,它最终要以人为本,用人的体验去判定其是否成功,其承载的功能性始终是第一位的,这就是服装的复杂性。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成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对比过去社会主要矛盾的“物质文化需要”到现在的“美好生活需要”,过去“落后的社会生产”到现在的“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的转变,明确指明了未来中国发展的方向和目标。服装作为重要的文化载体,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无可争议地将成为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好生活”其重要的关键词:一是“美”;二是“好”。对于服装简单来讲:“美”的重点在于设计,它既包括艺术设计,也包括文化认同。艺术设计本身就是多学科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形成的边缘学科,既是融合了艺术、科技和经济的综合性学科,又是在融合与完善中不断壮大和独立的一种新型社会意识形态。因此,艺术设计本身还是一个综合性的设计活动。任何艺术设计都不是一个单一传统学科能够完成的。“好”的重点在于保证人要感受到舒适,其内涵既包括生理层面的,也包括心理层面的;既包括对服装材料的感受,也包括对服装结构的感受,还包括对服装使用过程中安全、保护功能的感受。对此,科技的发展是关键,正是科学技术的发展为设计的实现提供了技术保障,各种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为设计美好的服装提供了支撑。由此不难看出,围绕高水平服装的内涵—美观、舒适、功能、安全四个方面,归纳起来所蕴含的学科要求主要涉及艺术学和工学,即设计学、艺术学理论与纺织科学与工程三大学科。这也就构成了北京服装学院学科发展的重点发展方向。同时,正是由于服装学科这一区别于与传统学科的特点,学科间的交叉融合成为学校学科发展的显著特色。

  经过三十年的不断努力,学校设计学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进入B+学科,艺术学理论进入C+学科,在围绕服装服饰传统文化的抢救传承与设计创新,服务国家文化战略和特殊需求方面中作出了重要的贡献。特别是近十年来,从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奥运系列服装设计到APEC国家领导人服装设计,学校着力建设从服饰文化、图案、色彩、款式、结构设计,到服装人体工学、服装功能、服装工艺、服装材料性能等全方位的学科研究队伍与研究平台,明确了学校重点建设三大学科的学科发展方向与目标:以培养高素质人才、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文化传承与创新为使命,根植于纺织服装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强化为首都和行业服务意识,走产学研用相结合之路,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服装服饰相关学科。

  未来学科发展方向与举措

  1.加强设计学学科建设,达到国内一流水平

  学校以“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抢救传承与设计创新”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的实施为依托,形成抢救挖掘、文化传承和设计创新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实现科学研究、高层次人才培养与服装服饰及文化创意产业的需求对接,与国家自主设计创新的发展目标对接,与推广及塑造国家文化形象的强国战略对接,打造传统服饰文化研究与应用创新研究紧密结合的设计学学科制高点;成为国内先进、国际知名的学术研究和创新设计及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重点加强服装和服饰相关艺术设计研究,组建高水平的民族服饰和应用创新特色研究团队,力争在民族服饰考据学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应用创新研究方面实现重大突破,并取得国家级标志性成果1项~2项,力争设计学达到博士学位授权点水平。

  2.加强艺术学理论学科建设,打造服饰文化理论高地

  以服装史论和服饰文化研究为主导、全面协调发展其他艺术学理论研究的理念,依托学校的优势学科和研究平台,紧扣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以及北京“时装之都”建设的需求,开展以服饰文化研究为特色的艺术学学科的建设。发挥学校“民族服饰博物馆”的资源优势,以中华传统服饰文化理论、服装史论为重点开展艺术设计理论研究,特别是着力开展服饰艺术和人文理论的体系化研究,力争有所突破,使学校成为全国服饰文化的研究中心和服饰艺术理论研究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基地,拥有在国内外相关学术领域的话语权,形成服饰艺术理论的研究高地,为设计学学科达到博士学位授权点水平提供学术平台和理论支撑。

  3.加强纺织科学与工程学科建设,重点支持服装设计与工程学科发展

  以纺织服装行业产业链为支撑,建设服装设计与工程、纺织材料与纺织品设计、纺织化学与染整工程三个二级学科,以服装设计与工程二级学科为引领,重点开展:一是服装结构与功能研究。聚焦服装结构设计,开展服装人体工学、服装版型、舒适性、功能性研究。“服装工效与功能设计创新”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是本方向的科研平台,“北服—爱慕人体工学研究院”为校企合作的产学研平台,国家级“服装服饰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教学提供了强大的支撑。二是数字化服装技术与智能穿戴研究。以“北京市服装产业数字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服装CAD实验室为研究平台,聚焦服装数字化、智能穿戴、服装信息化与虚拟服装设计的技术研究与人才培养,将人工智能虚拟现实、互联网和模式识别等技术引入服饰文化和产品开发中,在人工智能设计、虚拟试衣、服装情感等方面形成特色。三是积极开展纺织材料服用性能研究与新型纺织品设计,服装安全研究与评价、绿色染整技术等领域研究。力争服装设计与工程二级学科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纺织材料与纺织品设计、纺织化学与染整工程二级学科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4.打造世界一流服装学科,建设国际知名时尚学府

  北京服装学院是我国唯一以服装命名的公办高校,校名本身就决定了其学科领域不可能太宽,其发展的核心就是围绕服装建设世界一流学科。对比当今世界一流时尚学府和涉及服装高等教育的大学,我们不难看出学校具有其明显的优势。其一,我国是世界第一服装纺织品生产大国和进出口大国,具有其他世界发达国家难以望其项背的产业基础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支撑;其二,经过三十年的建设,我们已建立了完整的服装高等教育体系,拥有了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并培养了数万名目前正工作在我国服装纺织工业一线的优秀高级专门人才,这一量的概念是其他任何大学所无法比拟的;其三,学校建校之初是一所以化学纤维生产为重点的高等学府,一直具有优良的工程研究基础,更名为北京服装学院以来,学校鼓励学科间的交叉融合,鼓励开展跨学科的科学研究,在培养了大批具有艺术素养的工程师和具有工程师素质的设计师的同时,也成就了一批具有艺工融合特质的优秀教师,取得了一批产生巨大社会影响力和经济效益的科学研究成果,在服务国家的社会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北京服装学院必将成为世界知名的时尚高校。为了这一目标,学校重点开展三项工程:一是国际一流师资队伍建设工程。引进与培养并举实施国际化战略,不拘一格选拔培养优秀人才,建设一支具有国际视野的高水平师资队伍。二是中华服饰文化研究工程。以中华民族五千年辉煌历史文化积淀为根基,在继承发扬中华传统服饰文化的基础上,开展设计创新与特色发展,在国家文化复兴战略中建设世界一流服装学科。三是学科交叉与培育工程。众所周知:学科的交叉是催生知识创新和推动学科发展的有效途径,今后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学科的交叉都将是一个学科发展的方向。服装作为具有鲜明多学科交叉特色的产物,其发展与创新必将需要其涉及的相关各学科间的融合相通才能得以实现。因此,学校要在政策导向上鼓励跨学科的交叉融合,在师资队伍、科研平台的搭建上提倡跨学科无界限的共建共享,避免行政分界线所带来的内耗,保证效益的最大化,加快学科建设。(作者廖青,系北京服装学院副院长)(来源:《北京教育》杂志)

声明:凡于本网文章前标有“CTEI网讯”之文章即表示为本网原创、编译、第一信息源、第一媒体合作方等,如需转载请务必标注文章来源自“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www.ctei.cn”,本网保留法律权利。
相关文章
 
  更多>
  更多>
0412.jpg
中央社会工作部召开全
sy.jpg
趣看文物|“纹”见少
sy.jpg
华夏衣冠,跨越千年!
sy1.jpg
2024中国纺联春季联展
sy.jpg
“数”说纺织:2023年
图区.jpg
CTEI祝纺织同仁新春快

合作媒体:《纺织服装周刊》 《家纺时代》 《中国纺织》 《中国经济网》

©中纺网络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16217号-29

业务咨询: ctei@cntac.org.cn